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實驗室簡介
銦錫資源高效利用國家工程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是2015年4月經國家發改委批準成立(發改辦高技[2015]927號),2020年5月,受國家發改委委托,廣西發展改革委在南寧市組織召開了項目竣工驗收會議,同意通過竣工驗收(桂發改高技[2020]731號)。成為我國銦錫資源高效利用領域唯一的國家工程實驗室,也是廣西第三家國家工程實驗室,居于全國領先地位。
實驗室批復選址為柳州市柳東新區科技園,依托建設和運營單位為柳州華錫設計研究院。依據批復建設內容,實驗室圍繞低品位復雜共伴生銦錫資源、高端平板液晶顯示器用ITO靶材,開展前瞻性、先進性的銦錫資源高效利用和高品質材料精深加工等新技術研究。
為持續發揮實驗室社會公益性和輻射帶動作用,立足廣西及“一帶一路”東盟國家銦錫等稀有金屬的資源優勢、發揮北京全球高層次人才聚集的區位優勢、服務國家在廣西-東盟科技創新合作區的戰略部署。2020年5月以優秀通過建設驗收后,華錫集團堅持開放合作理念,進一步探索和總結實驗室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拓展實驗室技術研究和應用領域。2020年9月與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簽訂實驗室共建協議,并共建成立北京中心;2021年9月與鄭州大學簽訂實驗室共建協議,并共建成立鄭州中心。并經廣西發展改革委批復同意鄭州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作為共建單位(桂發改高技函[2021]3110號),共同圍繞銦錫資源地質儲量增量化、選冶過程綠色化、金屬材料高質化等行業發展需求,優化整合相關資源,逐步形成了“稀有金屬資源地質勘查與高效開采、低品位共伴生稀有金屬綠色選冶、高品質稀有金屬精深加工”三大技術領域。
實驗室作為國家在銦錫資源高效利用領域的創新性平臺,堅持以提升行業自主創新能力為目標,依托華錫設計研究院實行模擬法人制運行。同時堅持以工程技術開發、成果應用的經濟效益為導向,堅定工程技術創新與產業孵化的功能定位,建立全行業緊密的產學研合作,打造了創新資源集聚、組織運行開放、治理結構多元的綜合性工程技術創新平臺。
建設運行至今,實驗室研發及試驗人員發展到360人,其中兩院院士9名(其中項目柔性引進6名),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1人,國家長江學者1人,國家青年長江學者1人,博碩士導師30余人。實驗室總部基地坐落在廣西柳州市柳東新區科技園,主要開展采選、冶金和材料技術研究,涵蓋材料實驗室、檢測分析中心、ITO靶材中試基地等;采選實驗室及中試基地位于廣西河池市,冶煉實驗室及中試基地位于廣西來賓市。合計研發面積1.3萬平方米,研發儀器200余臺套,原值1.2億元。同時與鄭州大學共建錫多金屬綠色選冶聯合實驗室、ITO靶材制備聯合實驗室;與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共建錫多金屬綠色選冶聯合實驗室、礦山智能裝備聯合實驗室。為提升產業服務能力,加強行業技術交流與人才培養,支撐有色行業轉型升級做出了重大貢獻:
1、搭建了國際一流的工程技術創新平臺和實驗驗證平臺,建立了全面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開展行業共性技術及應用基礎研究,形成了一批先導性技術原型,解決了若干關鍵金屬銦錫資源行業領域重大技術瓶頸難題。累計承擔國家及地方各類科技任務項目100余項,總經費近2億元,申請專利139項,獲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勵30項,其中國家級科技獎勵3項(2015年1項、2021年2項)。
2、搭建了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立了知識產權共享、市場化投資決策、市場化薪酬體系和激勵等機制,以市場需求和問題為導向,圍繞國家大型戰略礦產資源基地綠色智能化發展、光電光伏等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和國家綠水青山戰略需求,服務企業100余家,實現技術轉化收益近5億元,帶動行業技術收益超過百億元。
3、建立了學術交流與人才培養平臺,積極協助制定國家與地方規劃,推動建立了“小核心、大協作”產學研合作機制,并通過項目合作、共建實驗室聯合、設立產業化示范基地和企業博士后工作站等方式,培育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青年長江1人,為社會培養輸送各類人才超過1000余名。
4、建立了公共檢測與信息共享平臺。圍繞實驗室三大技術方向,建設了地質信息、礦物原料與過程檢測、高性能材料等專業檢測分析實驗室,獲國家教育部認證1個,廣西CMA認證2個,可面向行業提供工藝礦物學和稀有金屬制品檢測和分析等技術服務。
未來,實驗室將進一步提升銦錫資源高效利用的科研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圍繞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大戰略需求,進一步優化整合科技領域,提高關鍵金屬稀有金屬資源利用效率和品質,提升關鍵稀有金屬行業核心競爭力和發展后勁,有效促進我國銦錫資源等關鍵稀有金屬產業的跨越式發展。致力成為立足廣西輻射東盟服務全國的關鍵稀有金屬原創技術策源地和產業培育創新高地。